从去年到今年,专家与政策谈的都是如何刺激消费。 王健林却说,这事简单,多发工资。问题还真不是这么简单,自从王老板说过这句话后,中国民营的老板们所做的,不是多发工资,而是裁员降薪,在致力于少发工资,因为我们遭遇到的是一个通缩周期。 如何走出通缩的阴影? 最简单的思考就是提高收入,刺激消费,扩张内需;既然企业一地鸡毛,那就要加印钞票,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,弱化相对过剩。从去年底到今年初,政策也的确是这么干的,首先是加发了1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;其实发行特别国债从2023年底就已经开始了,意图是企业不愿意贷款、老百姓也不愿意花钱,银行里的资金无法流向市场;那就向社会借钱,各地方财政来花钱;哪知各地方财政存在着大量的隐性负债,集体入不敷出,消费没有刺激起来,却暴露出债务风险。突然加发12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,就是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。 看来,仅仅有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不够,今年的政策是货币工具与财政工具双管齐下,准备加印钞票放水了。 关键还是水往哪放? 说到底,要让主要消费群体有好的预期,否则就算是发钞,让加印的钱流入老百姓的口袋里,还是刺激不起来消费,没有一个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良好预期,人们会选择修复负债表,而不是去买新能源汽车。 所以,在现在一些核心经济指标下行的背景下,政策不会模仿美国选择直接发钞,而是从两个方向入手,一方面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,另一方面是做消费补贴。这就要看力度,从以往的经验看,不能期待过高;政策瞄着的还是银行148万亿个人存款。 这笔天量的存款出来48万亿,就是史诗,经济将迅速恢复,前提是它们为什么要出来?要有预期它才会出来,什么是预期?明明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,怎么给预期? 最好的预期是政策,不仅仅是货币宽松政策,更重要的是市场宽松政策,重返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导向……;预期就有了。 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